煮散剂应用
当前位置:首页 > 煮散剂应用

煮散剂应用

时间:2020-07-30 浏览:4129次
分享:

煮散剂应用

一、煮散剂的定义:

中药煮散剂是指将中药材粉碎成一定粒度与水共煎,去渣取汁制成的中药液体制剂。它与汤剂一样是中药的传统用药形式,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。

二、煮散剂的发展历史:

煮散起于先秦,兴于汉代,盛于唐宋,衰于明清,在祖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煮散既保持了传统汤剂的所有特性,又以其特有的节省药材、煎煮时间短、有效成分煎出率高等优势运用于临床,历经千年。在目前医药资源匮乏、药价上涨明显的今天,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意义重大。

对中药“散”的应用可追溯的先秦时代。我国最早的医学文献《五十二病方》中即有“入三指一最(撮) ”、“(舂) 木臼中,以酒”等有关用“散”的记载,《黄帝内经》中也记载了“泽泻饮”和“翘饮”的药散用法,已具备了“煮散”的雏形。

东汉时期,张仲景完善了中药“散”的用法,有“煮服”和“煮散”之分。其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有如五苓散、十枣汤等散剂服用方法。另有防己黄芪汤、半夏散、一物瓜蒂汤、抵挡汤,实为煮散之法。

“煮散”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唐·孙思邈的《备急千金要方》,其中有“续命煮散”用法曰: “右十五味粗筛下,以五方寸匕纳小绢袋子中,以水四升和生姜三两,煮取二升半,分三服……”;这时期的散多为“筛为粗散”,煎法上多为“以绵裹”取汁服,名称上将锉为粗末汤液制剂称为“煮散”,以示区别于饮片汤剂和直接煮服细末散剂。

中药煮散的鼎盛时期则是宋代。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载方剂788 个,其中汤剂方采用煮散法68 个;散剂方采用煮散法132 个; 其他如丸、丹和饮剂,亦有采用散剂型者;总计采用煮散方剂237 个,占总方的30%。

中药煮散衰于明清。但是煮散并未消亡,如银翘散,六一散,防风通圣散,玉屏风散等诸多经典煮散一直流传至今。当代不少名中医如岳美中、蒲辅周等老先生在临证用药时喜好运用煮散。蒲老指出治疗慢性病小剂量煮散剂的疗效更加显著,他指出“我对于慢性病,调其所偏,补其不足,推荐煮散”。这都可以说是煮散剂在当代的复兴。

三、煮散剂的特点:

溶出率高,用药量少

下表中水溶性浸出物结果表明煮散剂的水溶性浸出率明显高于汤剂;袋泡剂的水溶性浸出率较接近于汤剂。研究表明,历代煮散常用量最少为3 g /次,最多为20 g /次,极少大于21 g /次,78% 多在9 ~15 g / 次之间。

制作简便。煮散剂,只需把药物制成粗末或细粉,混合均匀,分装成袋即得。

体积小,便于携带与服用。可保证抬疗的连续性,亦适宜于小儿服药,特别是在不宜服用丸、片、胶囊等剂型时,可服用散剂。

四、服用方法:

1、连渣带汤服用

若散剂原料颗粒度较小,经煎煮易于饮用,则在服用时可连渣服用,此即为连渣服用之煮散。

2、去渣服汤法

因原料颗粒度较大,故此类煮散宜去渣服用。如经方中的麻杏薏甘汤、防己黄芪汤、白虎加桂枝汤、抵当汤和风引汤。

3、散剂吞服法

中药细度较细,有溃疡面者可直接吞服散剂。

4、代茶饮

不方便煎煮中药者,可以用开水冲泡以茶叶滤包包装的中药粉。

五、自制中药煮散剂方法:

1、原料及设备:中药、中药粉碎机(破壁机)、筛网、茶叶滤包

2、操作步骤:

(1)中药70度下烘干2小时,用中药粉碎机粉碎。煮散剂不用过筛,取粗粉即可(1mm左右粒径),若是吞服散剂需要过筛,细一点好,一般过200目细筛。(这个步骤,可以抓药时在药店完成,一般都是免费打粉。)

(2)取10-20g中药粉置于茶叶滤包内,煎煮20-30分钟(大火烧开,小伙慢煮)。

(3)时间到后,取出滤包,服汤即可。一般每天2次。


手机站扫一扫

关闭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