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思想
当前位置:首页 > 流派传承 > 学术思想

以“脏象学说”分析“肺胃肠相关疾病”

时间:2020-10-22 浏览:799次
分享:

“脏象学说”是我们祖先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总结,是祖国医学宝库中整体观念的精髓。经脉脏腑相通,脏腑表里相连,“司外揣内”知病,数千年来,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的实践。《灵枢经》云:“肺合大肠”,“肺手太阴之脉。起于中焦,下络大肠,还循胃口,上膈属肺”。《素问·咳论》云:“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”,都明确指出了肺、胃、大肠脏腑相关的经络关系。

杨老每年诊治儿科病人近20000余人次,其中肺胃肠相关疾病(即有上感等呼吸系统症状,又有厌食、腹痛、便秘等消化系统病症,且反复交替发病的便秘证患儿)则占约1/3人次。在对这部分患儿的诊治中我们体会到“脏象学说”有三方面的实际含义:一是经络与相关脏腑在生理上有着密切联系;二是脏腑病理变化可通过“有诸内,必形诸外”的理论,提供相应部位临床指征,丰富中医儿科临床诊断的内容和依据;三是“经络脏腑相关”与“脏腑同治”是提高中医疗效的探索途径。

5.1 肺胃肠相关疾病在儿科临床上的表现

①反复呼吸道感染。发热、流涕、咳嗽、喘憋、鼻炎、扁桃体肿大、支气管炎、肺炎……等肺系症状,经用抗生素及激素退热后,肺胃肠症状仍不除。咳嗽多在早晨、晚上,季节交替、气候多变之时极易发病。②经常性厌食、便秘。厌食蔬菜,喜食雪糕、冷饮、甜食(包括恶食、不嗜食、不饥不纳等)。大便数日一次,颇似羊粪,重者合并肛裂、便血,其他消化道症状。大便稀溏,一日数次者占少数;大便完谷不化者占多数。③面上征。多面黄、消瘦、头毛作穗、发柔细偏黄、目下青。然体胖儿也有之,便秘、扁桃体化脓者多见。④舌苔白腻满布或薄白苔满布征。其分布尖薄根厚,有的出现地图舌,大小形态不一;舌质红或红带微降;舌下静脉瘀阻。也有光亮无苔者,偏阴虚火旺者居多。儿童有齿痕者占多数。⑤腹痛征。在儿童中多见,自述痛在胃口者多,绕脐痛者也有之,婴幼儿多喜俯卧。⑥多数扁桃体增大,呈慢性增殖性改变。形态不一,凸凹不平,粘连充血者多见,化脓者占1/5。⑦夜间头汗频频,重者如蒸茏。⑧夜卧不安、磨牙、呓语、蹬被、辗转反侧;婴幼儿夜蹄。⑨婴幼儿指纹、虎口部位多见紊乱,分支入掌。

5.2 肺胃肠相关疾病的立方用药    

由于近年来过多强调中医理论的现代实验研究,冲击了对中医理论自身规律的研究。不能不提示值得注意的是,依据西医理论,根据想象和实验室所得指导应用中药的现象也屡见不鲜。譬如肺系感染引起的高热、咳喘等用清热解毒药,与西医的消炎、抗病毒、抗感染等被看作是同义语,或理解为是作用相似。众所周知,中药的疗效首先取决于中医组方配伍,要依据理法方药辨证论治,不可能与西药相提并论。其次,中药的质量问题(包括产地、炮制、制剂等),与疗效关系至关重要。如常用的麻黄、杏仁、枇杷叶、紫菀、冬花、山楂、神曲、麦芽等,是生用还是炒用,是酒炒还是醋炒,是炙用还是焦用,作者或编者均省去注脚。桑叶、菊花、薄荷、生石膏,是先煎还是后入,不少论文缺乏交待。杨老多年临床中深刻体会到:严格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,再加上应用质量好的地道中药,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。

随着西医研究的不断深入,中医研究试图借用西医学的研究成果,证实中医的基础理论,并使之提高和升华,以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。中医的许多理论是可以证实的,如藏象学说的五脏,都是古人以最原始的解剖方法发现并命名的,其中部分功能也是以解剖学为基础的。如心主血脉、肝藏血、肺司呼吸等,早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。但有些理论如肾与耳的关系、肺与肠的关系、肺与胃的关系等,就与现代医学中的解剖实体有着本质的区别,就决不能以现代医学中的“脏”,附会中医学中的“象”,当然也不能用中医学中的“象”来说明现代医学中的“脏”。应该首先弄清中医基础概念的内容,完整地、准确地介绍给中医界以外的边缘学科、科技工作者,共同组织协作攻关,才有可能在经络学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后,对上述中医理论问题有所突破。

杨老关于肺胃肠相关疾病治疗中的立方用药,首先在确立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,本着“宣肺勿忘解表,清肺勿忘清肠,止咳勿忘化痰,化痰勿忘运脾,润肺勿忘养胃,标去勿忘培本”的治则,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对比、观察、求索,方能灵活地将上述治则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,使理法方药结合的丝丝入扣,提高对该病的治愈率。有些实验课题所得到的结论以及所研制成的新药,其临床疗效远不如辨证施治疗效突出,这是值得发人深思和进一步研讨的。

杨老治疗肺胃肠相关疾病采取“宣肺与解表同步”的方法,是在中医“天人合一”、“肺合皮毛”的理论指导下,经过长期用人体作实验得出的结论。张仲景的无汗脉浮紧用麻黄,有汗脉浮缓用桂枝;以及叶天士“温邪上受,首先犯肺”,“上焦之病,当属表中之里”,都是通过反复的临床观察、比较、总结中得到的理论升华。对上呼吸道感染等肺系疾病,由于胃肠功能失调而频繁发病的“复感儿”,在宣肺解表的同时,加入消导助运之品,并非违背组方法度。相反,以其“表里双解”可使退热更快,其他症状也随之消失。值得注意的是,春暖、夏热、秋凉、冬寒,“常夏多湿,秋季多燥”,随着季节的不同,在选方用药时,应“当按时论治”灵活变通,根据地域气候不同而用药各异,正是中医的特色。

在初春隆冬,或秋冬气候交替之时,应用张仲景的“六经”学说,结合脏腑辨证治疗小儿肺胃肠相关疾病,往往取得满意的疗效。如麻黄、桂枝、小青龙、小柴胡、麻杏石甘、葶苈大枣泻肺、桂枝龙骨牡蛎、竹叶石膏、白虎承气等方剂,若能渗透其制方精义,不拘病之命名,惟求证之切当,确有园机活法之妙。在季春暑夏孟秋季节,用仲景方的同时,根据肺胃肠相关疾病的不同表现,灵活使用时方中的桑菊、银翘、杏苏、三仁、止嗽、藿香正气、甘露消毒、清燥救肺等常用方剂,更能彰显出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丰富多彩。不论经方、时方,不分季节先后,在主方中加入焦三仙、谷麦芽、鸡内金、砂仁、白蔻、陈皮、炒枳壳等快胃、醒脾、理气之品,对小儿脾胃功能的改善能得“知”“已”之效。肺胃肠相关疾病“清肺与清肠并举”,是在“肺与大肠相表里”的理论指导下,经常对便秘型患儿施用的治疗方法。降肺火必须通大肠,清心火必须利小肠。肺火不降必上攻咽喉,大便干结必邪无出路。在便秘型“复感儿”中,如何保持大便通畅,是防止复发的关键所在。我们在用药中,酒军泡水另入,瓜蒌伴玄明粉是常用之法。至于食积宿食用二丑,顽痰寒凝用巴豆,也间或用之,“有故无殒,亦无殒也”。肺胃肠相关疾病“止咳化痰与健脾和胃交替应用”,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的关键。

杨老十分赞同江育仁教授提出的“健脾不在补,贵在运”的治疗原则。故所云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,痰、咳、喘与中医所指的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,运脾即是化痰,和胃亦可止咳,其理均来自《素问·经脉别论》:“饮入于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”以及“肺朝百脉”“肺主一身之皮毛”的理论,肺胃肠相关病“巩固治疗”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。扁桃体反复感染如何使之变小,过敏性鼻炎如何使其控制发作,咽源性咳嗽如何得以迅速缓解,都是脏象学说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(即天人合一)在小儿疾病中的表现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儿童神经、精神、心理疾病的增多,与肺胃肠相关疾病又有着内在的联系,巩固治疗是研究的重点,扶正培本是巩固的关键。肺、脾、肾三脏,胃、小肠、大肠三腑“发病治标,平时培本”,内治、外治结合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。外治法通过经皮治疗,贴敷、热熨、雾化、耳穴放血、扁桃体局部用药、肛门给药退热等方法和途径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,但尚需进一步研究。


手机站扫一扫

关闭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