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术思想
当前位置:首页 > 流派传承 > 学术思想

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

时间:2020-10-22 浏览:1628次
分享:

咳嗽是儿科常见多发的肺系病证,一年四季均可发病,以冬春季节为多。杨老诊治咳嗽经验丰富,应用散剂及穴位贴敷疗效显著。

2.1 辨咳嗽声音,别内脏所属

《病机式要》中指出“咳嗽谓有声有痰,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,咳谓无痰而有声,肺气伤而不清也;嗽谓无声而有痰,脾湿动而有痰也。”说明咳嗽虽然是一种症状,但咳与嗽的含义是不同的,且与肺脾两脏密切相关。杨老诊治小儿咳嗽重视声、痰之辨,根据咳与嗽的轻重,判定脏腑病变的主次。凡咳嗽频剧,咳时面红耳赤,甚至咳吐乳食者,属咳重嗽轻,当责之于肺,病变以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为主,治疗当以宣肺降逆为主,佐以化痰止咳。凡咳嗽不重,痰壅苔腻者,属嗽重咳轻,当责之于脾,病变以脾不健运,湿聚成痰为主,治疗当以燥湿化痰,佐以宣肺止咳。因小儿咳嗽热证居多,故常佐清热之品,变宣肺止咳为清热宣肺,变燥湿化痰为清热化痰。

2.2 察舌象指纹,判证型疗效

儿科素有“哑科”之称,婴儿不会言语,较大儿童也不能正确叙述病情,寸口部位短小,就诊时多不能与医者合作影响了气息、脉象,故杨老十分重视小儿望诊,认为“小儿病于内,必形于外”,尤其重视通过诊察患儿的舌象、指纹来辨别病变属性和判断疗效。小儿咳嗽,凡舌淡苔薄,指纹浮淡在风关者,多为外感时邪,肺失宣肃。凡舌苔厚腻,指纹郁滞达气关者,多为痰湿内壅。治疗后观察舌苔指纹的变化,舌苔由厚变薄,指纹由滞变淡,由气关退至风关,咳嗽渐减,表明病势减轻,治疗得法。若舌苔由薄变厚,指纹由淡变滞,咳嗽加重有痰者,表明病邪入里。

2.3 擅用散剂,分型论治

小儿咳嗽多病轻邪浅,加之小儿年幼体薄,喂药困难,不宜服用汤剂。杨老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,将经常配伍使用的药物按一定比例调配在一起,制成粗末散剂,临证时将需要用的几种散剂混合调匀,加水煮沸取汁服用。小儿散剂具有制作简单,配伍灵活,服用方便,价格低廉的特点。

小儿咳嗽多因外感六淫之邪所致,正如《河间六书·咳嗽论》所云:“寒暑燥湿风火六气,皆令人咳嗽”。而风为六淫之首,外感六淫时邪风为先导,杨之藻老师认为,小儿阳常有余,感邪后多从热化,即使外感风寒,大多为时短暂,往往迅速热化,因此小儿外感咳嗽以风热咳嗽为多见,纵有风寒表象,但见咽喉红肿,亦为寒包热郁之证。

“脾为生痰之源,肺为贮痰之器”。杨老认为,肺主皮毛,小儿外感时邪后,首先犯肺,致肺气不宣,津液不化,聚湿生痰。小儿脾胃薄弱,易为乳食、生冷、积热所伤,致脾不健运,痰湿内生,痰湿贮肺,肺气不得宣畅,发为咳嗽,因而痰湿咳嗽在小儿也极为多见。

杨老根据小儿咳嗽多热、多痰、多湿的特点,将咳嗽分为风热咳嗽、痰湿咳嗽辨证论治。

2.3.1风热咳嗽  症见咳嗽不爽,流涕、咽红,或伴发热,苔薄白或薄黄,指纹浮紫。治以疏风清热、化痰止咳。选用消风散、止咳散。若咽喉红肿者,加清热散,发热、口渴者加生石膏,咳重者加葶苈子,咳嗽有痰者加川贝,痰液粘滞者,加川贝止咳散,痰液粘滞且大便干者加化痰散,有风寒表证者加香苏散,纳呆腹胀者加消导散,大便干者加牛黄散,大便稀溏者加车前子。

2.3.2 痰湿咳嗽  症见咳嗽痰多,痰白而稀,纳呆,舌淡红,苔白腻,指纹郁滞。治以健脾除湿,化痰止咳。选用半夏散、胃苓散、苏子。夹风寒表证者加三拗散,夹风热表证者加消风散、止咳散,腹胀纳呆者加消导散,舌苔厚腻者加六一散。

2.4 用药轻清,不忌收涩

小儿脏器清灵,随拨随应,对药物的反应往往比成人迅速灵敏。杨老治疗小儿咳嗽,用药轻、清,主要表现在选用散剂少,剂量小,服药量少,用药以轻宣肺气、清热止咳为主,选用散剂往往4~5种(其中包括单味中药散剂)。选用药物剂量小,且中病即止。强调宣通肺气,祛邪为要。但对于小儿久咳不止,体虚不愈者,也不拘泥于常法,加用金樱子收敛肺气,每取奇效。正如《医门法律》所言:“凡邪盛咳频,断不可用收涩药,咳久邪衰,其势不锐,方可涩之。”

2.5 内病外治

小儿服药困难,往往不配合治疗,杨老根据小儿咳嗽多痰多湿的特点,选用生半夏、生南星、桔红、茯苓等中药制成外敷膏药,取名“安肺膏”。用时贴敷于肺俞穴、膻中穴,利用药物和穴位的双重作用以取化痰宣肺止咳之功。穴位贴敷可单独使用,也可同时配合其它治疗。


手机站扫一扫

关闭广告